部落格簡介

這裡是嘉義縣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部落格,紀錄整個行動過程裡發生的大小事與參與者們的心得。關於這次環境藝術行動的說明以及參與社區簡介,可以至主網站閱讀。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來到福興駐村,很像是回到家一樣的感覺….。

孫華瑛2008/10/18


她和我自己的住家環境相似,那是一處位在市郊的農村平原,有稻米、有西瓜和小蕃茄等的農作種植,也有工業區的廠房林立,但是,很不一樣的是福興村子的旁邊有一條村民早年賴以為生的「牛稠溪」
,我家附近的高屏溪離我住的村子有一段距離,也因此我可以聽見住在溪旁的阿嬷們,當年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之下和這條溪共生共存、中壯年的媽媽們小時候是怎麼過溪取木材屑回家燒飯…。

因為人和這「水」的關係如此緊密,得以讓我們的劇場課程有個深厚的歷史背景支撐著、連結著,就算在駐村的後半階段沒能將故事搬上正式舞台,這為期二個半月說故事的上課「過程」就是一齣戲的展演。或許對這群阿嬷們來說這樣就是一次生命故事的「再現」和「演出」吧!畢竟要她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從「老人關懷照顧據點」的靜態手工藝模式轉換成動態的身體、情緒和敘說表達的形式,是需要更多時間相處和練習共同創造建立自信的方法。

這一切,沒辦法速成,必須配合阿嬤們的步調…。然而在決定誰要來上課?也是社區關係裡的一門功課,因此,我和主要的社區組織者的對話、彼此的觀點、我對社區的權力結構瞭解有多少、他/她們對社區劇場的認識等等,都是接下來我在駐村期間必須關注的環節。這次的發展過程,光是喬上課的時間就磨合了很久。

因為住在社區,所以很多時候我和她們的關係建立必須是互為主體的。駐村的妳/你準備好被瞭解了嗎?像是,我常常被問到:妳結婚了沒?妳家裡有幾個人?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啊?他/她們需要知道妳是誰?為什麼來社區?還要住上二個半月,信任,是最基本的功課。我先是感受到長輩們對我的善意和歡迎,我是幸運的!很感謝讓我住進家裡的女主人壽然阿嬷對我的照顧,純樸親切的她和她的家人,包括她的媳婦富美和孫子阿和都有參與社區的事物,也包括男主人張阿公曾經是地方上受人尊敬的村長,我很敬佩他/她們開放、包容的胸襟,這對一個離家在外工作的我來說是如同家人般的溫暖感受。

社區組織者的行事態度和社區工作經營理念,牽動著駐村過程的種種…。我是駐村約一個月後才知道阿金姐(理事長夫人)以為要來的藝術家是可以協助做社區景觀意象的人,跑來一個做社區劇場的我,確實讓她有個極大的落差,我可以理解她對社區營造的基礎想像:一些明星社區堆砌出來的形象多數和造景、環境美化連結在一起,這是容易被看見的,也和十多年來被政策牽著走而社造業務化後有很大的關係。於是,我也不斷的思考、反省著傳統思維強調的「成果」是如何滲透影響著社區工作著?那是在阿嬷們述說故事和練唱一首歌和肢體動作之後阿金姐焦慮著跟我說不是要有些交代嗎?也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要擠出一齣戲這樣才對上面有交代啦!(或許她是替我擔心)我聽了之後不斷告訴她這次計畫並沒有必須的「成果」交代,我們在劇場課程經歷的「過程」比最後硬擠出一齣戲要重要多了!試著讓她瞭解在劇場裡聽到阿嬷們說出個人不同的心情和經歷的重要性,很多故事是年輕媽媽們不曾聽過的。相對的,我觀察到社區在帶「老人關懷據點」的靜態手工藝裡,多數是請老人們照著一個既定的形式製作出一個個長相相同的作品,看著阿嬷們張著老花的眼和務農的大手必須很吃力的柔捏細小的紙黏土,靜靜的忙著完成它,不可否認那是一份阿嬷的學習成就感,但似乎少了發展主體性的創意展現,這樣的想法在我和社區一位年輕媽媽---翠蓮的對話裡看見相知相惜。

翠蓮的家在社區港底(生態池)的對面,我第一天到社區,是她和阿金姐協助我安頓好住處,我對她家極富創意的環保花藝印象深刻,她親切的態度,騎著機車帶著我去村子附近的黃昏市場,告訴我哪裡可以買吃的?哪裡有什麼故事等等,她像個姊姊似的!我們相互交換著彼此的生命故事和對社區工作的想法,雖然她不能每堂劇場課都參與,但是,卻很積極的協助編寫阿嬷們說出來的故事,我鼓勵她,就算我駐村結束,仍可以持續發展故事…。

另一位讓我敬佩的是榮祿大哥,林務局退休後的他,積極參與社區的工作,總是滿臉笑意的身體力行著,常常看見他默默的在一旁張羅大小事,沒有傳統權威男性的高姿態,我心裡在想,如果社區多幾個像榮祿大哥這樣的男性,尤其是退休的人力來參與社區事物帶動中堅輩加入,會是社區的福氣吧!

這次駐村,讓我看見平凡的社區,因為有著豐富熱情和人情味的居民,嘗試要讓居住的這環境有更好的品質,老人可以有更多的關懷,在做中學的摸索過程找出適合社區的工作模式,或許仍需要創造出在差異中積極對話的機會,包括組織者和社區幹部之間的工作模式和價值觀等等,愈是近距離的看見,愈是我學習的機會。

謝謝福興可愛的阿嬷們、謝謝阿金姐的照顧!

另外,如果以後有類似的計畫需要主管機關視察,請訪視委員們進到藝術家和居民互動的「過程」,進一步深刻細緻的瞭解吧!




閱讀全文

記得華瑛剛來時,我嚇了一跳!

民雄鄉福興社區— 社區居民 翠蓮 2008.10

不像個藝術家也沒什麼特別的,也就抱著好奇的心參加了這各課程。一開始華瑛只是帶著我們做遊戲,大家就跟著又說又笑的,而且每一節課的內容都不一樣,只覺得大家都很開心、很輕鬆、沒有壓力。
但是這些跟表演有關嗎,我心中突然出現了大問號?

慢慢的我發現她開始引導一些老人家,說出她們以前的一些趣事、悲傷和無奈,從口中去找出那些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看到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每個人都像自來水般滔滔不絕,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表演也可以不用劇本、不用訓練,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是活生生的劇本
當下,我真的很感謝華瑛。雖然在這短短幾個月的相處下來,也聽到了一些負面的聲音,但是從大家的笑容就能證明,演戲是可以隨性的。深信以華瑛的專業、樂觀、開朗,一定能在這個領域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我深深的祝福妳。



閱讀全文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民雄鄉文隆社區---影像紀錄

駐村地點:民雄鄉文隆社區
駐村藝術家: 溫曉梅 --- 交趾陶教學
駐村時間: 200807月~200810月



閱讀全文

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駐村心得-周靈芝

-- 周靈芝、David Haley、Patricia Watts



重新找回民間的智慧

這是我第二度參與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除了延續去年在東後寮社區帶領兒童學習數位攝影的工作之外,今年北回歸線計劃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如何透過地景藝術,處理布袋、東石一帶廢棄蚵殼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未來沿海一帶所面對的全球溫室效應及海水上升等威脅。我因協助國外藝術家聯繫事宜,及蚵貝論壇的順利舉行,有幸深入參與行動過程,也開啟了我對台灣民間智慧和地方培力的另一番視野。

換個角度看問題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參與海區蚵貝論壇的外國顧問之一,英國生態藝術家David Haley無論在談話中或是會議報告裡,皆提到建立對話的重要性。這對話不在於創造新知識,而是在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舊問題,新思考、新眼光。或如佛家所說的「轉念」。在他來台兩個星期的多次場合裡,皆可以體會到這種扭轉局勢的力量。


論壇最後兩天舉行綜合座談及工作坊時,列席官員往往因只著眼於解決當前問題的習慣性思考而陷入困境,找不出解決方案,彼此的意見也得不到交集。當氣氛僵凝時,只見David不疾不徐地說,想想二、三十年後,當海水淹沒此地時,你們現在所提的問題,變得根本不是問題。你們該怎麼辦?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在地的居民都知道,論壇所在的布新國小附近一帶是海浦新生地,填海造地而來。當David要大家跟著他一起把目光投向窗外,想像一片海水浸漫的景象,霎時間,許多人記憶裡的過去鮮活了過來,紛紛提出各自的體驗並延伸提出可能面對的未來。討論開始變得很熱烈,許多原本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突然揭開了新局面。原本消極、悲觀的官員,態度也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積極地支持會中所提出的建設性想法。David沒有再發言,他跟我擠了擠眼睛,露出一抹微笑。

David細心地觀察每一天行程中所安排的訪問地點和對象,他對布袋的北管樂團慶和軒特別感到興趣。在論壇中的發表時,他戲劇化的一開場裡,就介紹到了慶和軒,當官員們束手無策時,誰有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答案是「慶和軒」。David的意思當然不是要這群搞音樂的人去當官員,而是提出他們自組樂團、自主管理運作,以一個小小的地方樂團,企圖保留台灣北管音樂的命脈,並加以發揚光大,乃至盡其可能地去思考,如何還可以做得更好的精神。這個例子提點了大家重新注視地方上所擁有的智慧與潛力,並在後來的討論中不斷地顯現。整個蚵貝論壇在David巧妙的穿針引線下,其實就是一場發掘地方智慧,引發熱情和想像的創造過程。透過這場對話,地方上早就知道的一些解決問題的手法得以重新整合起來,成為一套具體的技術和方案。

確實,在我駐村這一個月裡,也深刻體會到地方上民間智慧的深厚,只是被現代科層體制僵硬的行政框架所掩蓋了。包括布袋嘴協會蔡炅樵的文化鹽田理想與慶和軒團長黃錦財對地方戲曲的深情投入與本身三十年鹽工生活的深刻體會與歷史傳承,都令我佩服不已。如何打通地方智慧和行政框架之間的經脈,讓對話活潑地繼續,面對未來,改變想法,產生新的生活態度與眼光,是令人非常興奮和期待的!









閱讀全文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008嘉義縣大埔鄉西興村

--- 駐村 藝術家 何佳豫

感謝吳娟的大力推薦,讓我有機會能參與這一次的駐村計畫,一開始接獲駐村消息時,我是抱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緊張是因為我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的活動,要去一個村落居住,要和當地的居民交流,不知道他們是否能接受我的到來……,但能夠接觸一項我從未參與過的活動,對於喜愛挑戰未知事情的我來說,心中又莫名的興奮。

第一次去西興村探勘接洽時,和我們聯繫的是守望相助隊的隊長-筱甄姐,她的熱情招待與對於村中發展的積極態度,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西興村長和理事長也都非常的親切,感覺到西興駐村將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原本駐村的想法是協助當地作一簡單的地圖與村中環境美化的彩繪,但後來與理事長洽談的結果是,他們希望能在招開村民大會前先做出當地的地圖擺放在活動中心,因為村中聚落分布與叉路相當分散,許多在村中居住好幾年的居民可能都還不知道,到底其他人是居住在甚麼位置,因此希望能在這次的村民大會藉由我做的地圖讓彼此更加認識。
開始駐村時,有先和理事長討論一下駐村的規劃和想法,原本預計要進駐約十天至二個星期左右,但理事長考量村子資源不易取得,距離市區路程又遠,因此建議我先利用幾天畫好村中路線與地圖規劃,然後在自己的工作室製作地圖,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材料的不足與缺少,製作起來也較為方便。
駐村的日子感謝筱甄姐的大力協助,因為西興村民分布廣散,有許多地點是怎麼繞可能都找不到,而筱甄姐因為擔任守望相助隊隊長,因此對村中的任何住戶都瞭若執掌,包括新鋪設的產業道路都知道方向與去向,也因為她的帶領讓我的地圖繪製也都能事半功倍。整個詳細的地圖繪製完後,我有根據幾個重要景點與村中重點信仰拍攝照片,以利放置在大型地圖中,而整個地圖紀錄完後,有和村長、理事長和一些當地居民再做彙整,以防止地圖上的錯誤紀錄。
紀錄完成我就回位於嘉義市的小工作室開始進行西興地圖的繪製工作,我採用大型畫布做基底材,然後以我擅長的彩繪方式來做地圖的表現,之後再黏貼馬賽克磚與景點照片。我的創作理念是配合西興村的地理環境和位置來做整體的呈現,西興村的分布是圍繞在曾文水庫的南端,主要地理環境是屬於山區,因此我利用綠色與藍色為主色調,讓地圖也呈現出大自然的感覺。
這次的駐村計畫雖然與一開始的規劃不太一樣,但很感謝能夠參與,尤其是西興村的村民都相當熱情的迎接與配合,讓我感受到他們濃烈的人情味,而他們對於村中發展與駐村計畫的積極,也使我感受這個村子的生命力,也讓我覺得能夠參與這次的計畫,真的是相當幸運和收穫頗多!






閱讀全文



 
^

Powered by Blogger嘉義縣 2008 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格 by 2008北回歸線藝術行動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