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簡介

這裡是嘉義縣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部落格,紀錄整個行動過程裡發生的大小事與參與者們的心得。關於這次環境藝術行動的說明以及參與社區簡介,可以至主網站閱讀。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西昌社區-社區地圖

西昌社區 .... 駐村藝術家 翁朝勇 ( 阿勇 ) _ 石雕、DIY/竹崎人

經過與社區居民一番討論之後!! 決定在廟的牆上以馬賽克的方式做出社區地圖!! 很快的阿勇開始在選定的牆上著手畫出社區地圖的雛型!! 當然~~除了阿勇以外,也有許多社區內的小朋友也會跟著幫忙一起打造西昌的社區地圖!!



以馬賽克的方式製作,也花了比預期還要多的時間!!因為每個部份都必須將裁好的瓦片一塊塊的貼上去,除了挑選顏色外也要注意瓦片的形狀,所以可說是耗費了不少功夫呢!!慢慢的~已經能看出社區地圖的樣子摟!!社區的大廟、廟邊的大榕樹、主要的道路.....等。不管太陽有多大小朋友還是騎著腳踏車,來到廟旁等阿勇!目的當然就是為了這面地圖摟~~在每一天結束後,小男生們就會騎著腳踏車跟著阿勇的車問:[那你明天什麼時候來~~!!]看來!!除了與居民一起攜手建打造西昌的社區地圖,也構出不一樣的情感。

閱讀全文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蚵農的一天--8/8出海參訪

在藝術家蔡英傑的安排之下,從外海到陸地兩個面向來了解蚵農的一天工作行程.由海上的蚵棚到陸地上的剖蚵殼,透過實際的走訪來認識蚵的生產與飼養.




閱讀全文

蚵貝地景藝術論壇8/12

第二天的論壇則將視角拉到了全球化的議題,與第一天的在地觀察做為呼應,而最後則進行集體的討論,透過這樣的形式來討論這兩天的議題與對於蚵貝問題的解決之道.




閱讀全文

蚵貝地景藝術論壇8/11


第一天的論壇開始了,此次的論壇安排第一天由在地者發表對於沿海地帶的觀察分享,包括生態工作者,蚵農,藝術家等等. 主持人是此次計畫的召集人蔡福昌.
藝術家梁任宏發表他對於蚵貝地景藝術的草圖與概念介紹.
在地藝術家蔡英傑與大家分享他多年來對於蚵貝地景藝術的想像草圖.
活動最後則由蔡炅樵談論鹽田的文化以及他們正在進行的文化鹽田,也帶領所有參與者實際到了文化鹽田導覽他們正在努力實現的理想.

閱讀全文

改變‧作為一種思考的開始

改變‧作為一種思考的開始
─關於「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觀察

文/楊堯珺、圖/蔡坤龍

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16個國家中,其中大部分的地方是沙漠地帶,台灣是北回歸線所經過的國家中最大的海島型國家。而嘉義縣,作為台灣北回歸線經過的重要地標,不僅是在地理位置上的座標值,更重要的是,相對於其他北回歸線國家的貧脊狀態,嘉義,其生態的豐富多樣性,促使我們趨入什麼樣的思考面向中?

2008年嘉義縣政府在靠海的兩個鄉鎮〈東石鄉、布袋鎮〉進行一項結合環保與地景藝術的計畫。有鑒於這兩個鄉鎮獨特的地景、人文、產業,加之沿海地區漁業衰退、養殖業的變化、漁村的轉型、地層下陷以及全球暖化等議題,特別是嘉義地區由於近幾年地貌快速變化,沿海沙洲、潟湖地形、紅樹林大面積的消失,使得地處低漥的東石、布袋等沿岸地區,在土地鹽化、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上,將面臨更嚴苛的考驗。

嘉義沿海一帶蚵子〈牡蠣〉的年產量約七千多公噸,佔全台產量的白分之五十左右,全台有百分之九十的蚵仔多是在東石加工取肉。根據嘉義區漁會推廣課長 吳純裕在2008年6月的報告中,嘉義縣蚵仔產業無疑是台灣之首。反觀蚵仔整體產量的增加,反映在養殖經濟效益上,卻沒有提供嘉義在地人更多就業機會。改良的養殖方法不僅形成新的供需問題,廢棄蚵殼更造成環境巨大變化。數以萬噸堆積如山的蚵殼〈圖一〉,是東石、布袋沿海等沿海漁村最特殊的景觀,甚至有往鄰近城鎮蔓延之趨勢。蚵殼堆不僅容易滋生蚊蠅,加上日照後所產生的惡臭著實令人不敢恭維,在蚵殼處理尚無有效對策的窘境下,蚵殼的隨意傾倒已成為當地讓人頭痛的環境污染課題。

〈圖一〉藝術家蔡英傑〈右一〉、英國藝術家David Haley〈左二〉在嘉義縣府人員及東石鄉清潔隊隊長的陪同下參訪蚵殼棄置場。圖中婦人正於棄置蚵殼堆中剝撿當天遺漏的蚵仔。




〈圖二〉東石鄉清潔隊隊長(右一)親自帶領會勘東石網寮村等地的蚵殼棄置場地,並向在場的國內外藝術家解說棄置場設置的相關問題〈左起:藝術家蔡英傑、林純用、英國生態藝術家David Haley、周靈芝、筆者〉。

〈圖三〉網寮村長〈右一〉為嘉義縣縣長〈左二〉、文化處處長〈左一〉、英國藝術家David Haley〈左四〉及國內藝術家,說明鳳凰颱風一夕間造成淤砂堆積,大面積的蚵田被掩埋。


〈圖四〉論壇前在慶和軒【北管樂團】舉辦圓桌座談,邀集當地蚵農、養殖業者、社區居民進行田野實地踏勘和深度對話。〈圖中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蔡炅樵、右三美國前Santa Rosa 索諾瑪郡立美術館策展總監 Patricia Watts、右二 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系教授 陳泓易、右五英國生態藝術家David Haley〉。



「改變」使蚵仔養殖再延伸至更深的海域,蚵仔成長速度更快,產量豐富。但遇颱風大浪,則損失慘重。一連串的改變,誠如英國藝術家David Haley〈圖二〉在「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邀請下,參訪嘉義縣「鰲鼓濕地」、「好美寮自然保護區」、嘉義一帶廢棄鹽田後,對於嘉義縣整體紅樹林生態變化、廢棄鹽灘生態、地層下陷問題、海岸線嚴重流失、蚵殼棄置等整體生態環境觀察後,表示:蚵仔養殖業不斷轉變,是人經歷一連串與自然磨合的結果;面對由自然而來的一連串問題與困境,人是否也可以嘗試改變自我與自然磨合?

在「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蚵貝地景藝術論壇」三天的議程,企圖由三個面向將問題聚焦並轉為實踐可能。一為政府部門提供的相關資訊,由嘉義縣文化處處長 鍾永豐、嘉義縣政府水利處科長 林谷樺、嘉義縣環保局長 林榮和、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技正 李雅萍等,提供嘉義縣政府及雲管處未來的規劃可能。二在專業領域上,透過台大城鄉基金會 蔡福昌、前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 陳賜賢、嘉義縣生態環境協會理事長 蘇銀添、嘉義縣市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蔡炅樵、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所長 陳正哲、中央大氣系教授 王國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陳建志等,提供許多成功的案例以及拓展全球暖化議題的寬廣視野。三在藝術實踐的發想上,邀請到英國生態環境藝術家David Haley、美國前Santa Rosa 索諾瑪郡立美術館策展總監 Patricia Watts、藝術家 梁任宏、蔡英傑〈圖三〉、高師大跨領域研究所教授 吳瑪俐、以及嘉義縣在地文史工作者,針對現有台鹽的廢棄鹽灘,期盼在跨域思考的激盪下,對蚵殼到處棄置、堆放廢鹽攤的情況能有應變的方法。針對嘉義與北回歸線這個重要的地理、環境、生態,在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議題下,所可能具有的前瞻性、實驗性及指標性性格,使之趨入跨域的實踐中。

論壇中談到,由於沿海地區因土質含鹽量高,植物生長不易,成為沿海居民進行環境綠美化時的最大困擾。根據在居民的創意試驗下,若先將含有鹽分的表土取出,鋪上一層二、三十公分的蚵殼後,再行覆土種植,如此不僅具有阻絕鹽氣上竄之效,也可過濾一些水分,增加植物存活率。此外,成功大學水試所的初步研究,蚵殼具有活化吸引微生物聚集,可以讓原本各自獨立的蚵殼緊密連結、進而增大,若放置在水域或可達到替代消波塊的效果,希望更有效地保護日受侵蝕後退的西海岸線。

蚵仔既是嘉義沿海漁民生計之所繫,然其造成之環境衝擊亦不容輕忽。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主要以「蚵貝地景藝術」作為介入海區的行動主題,透過工作坊的參與形式〈圖四〉,邀集當地蚵農、社區居民與水利、生態、地質、空間規劃、藝術創作等專業者進行田野實地踏勘和深度對話,期望在跨領域的交鋒中,針對沿海地區有關蚵仔產業發展、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全球暖化等議題,匯聚蚵貝地景藝術的創作能量進行可行的嘗試,並作為公共論述場域─「改變‧多樣性思考的開始」。

閱讀全文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好美寮潟湖溼地生態環境勘查

好美寮潟湖溼地生態環境勘查

日期:2008年8月3日
生態解說:蘇銀添〈嘉義縣生態環境協會 理事長〉
參與者:David Haley〈周靈芝口譯〉、周靈芝、黃法誠、楊堯珺、林純用、李正書、蔡坤龍
文字整理:楊堯珺

蘇銀添:像布袋潟湖這樣的洲潟地形景觀在台灣的西海岸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很多地方也都被破壞掉了。我們這個地方也持續有一些破壞的情況發生。等一下我們趨近觀察這些景觀就會發現到,它這個入口的解說圖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形了。現在這個景不是像這個圖這麼完整。

David Haley:那個紅樹林部份還有多少留下?

蘇銀添:紅樹林那邊現在剩下的也不多。我現在先補充說明一下,等一下我們看的那邊,只能看的點就是像:漁塭、浮洲外面、還有說明圖上面的潟湖。我在這邊先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個漁塭就是這一片。這片魚塭是後來開發的,它原本都是一個潟湖。那等一下的地方我們站到堤岸上面會看的很清楚,到時候再講解這個部份。此外,在潟湖的對岸,本來也有一大片的紅樹林,這一片等一下我們並不會過去看,因為看不到了。如果真的時間上可以的話,我們或許可以過去看一看。而且這片紅樹林的面積原本有70公頃左右,現在還有沒有?只剩下幾棵樹。所以我說眼前的這個解說圖,根本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地形圖,跟現在的現況早就完全不一樣了,真的是差太多了。另外請問你們過來的路上是經由哪一條道路過來這裡的?是從新的那一條嗎?就是61號公路,還是走17號公路。如果走新的公路旁邊就會看見有一排新的觀景區,那是雲管處剛剛做好的,上個月才開放。可是他開放之後,紅樹林就剩下幾棵樹而已,原本有幾萬隻的鷺科鳥類住在裡面。可是因為樹沒有了,鳥當然也走掉了,所以現在是沒樹又沒鳥,可是那個景觀區做好了。

周靈芝:所以那個沒樹的原因,跟景觀區的開發有直接關係嗎?

蘇銀添:不是,它的消失分為好幾個階段,慢慢的消失。在它還沒有完全消失之前的總面積約有10公頃。大約在三、四年前,雲管處覺得這個地方不錯,所以開始規劃。因為在公路旁邊可以看到海上森林,可以賞鳥,黃昏的時候景致又很漂亮。所以他們就開始規劃觀景區,但是等到規劃好了,也做好了,也開放了,那些樹沒有了,鳥也不見了。所以等一下這個地區我們等一下可能看不到。那我們現在就站到堤岸上去看。

David Haley:在紅樹林的外面什麼?是海嗎?

蘇銀添:對,在紅樹林的北邊就是布袋商港。

David Haley:那還是維持了潟湖的狀態嗎?

蘇銀添:對。當然我們的潟湖也有一些利用,就是養牡蠣。在漁塭後有一道很長的樹林,在魚塭的後面樹林的部份才算是海岸線。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離岸沙洲。既然是離岸沙洲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出來,是因為這一片魚塭,這片魚塭總面積144公頃,原本是屬於內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潟湖,然後縣政府開發作為魚塭,剛開始是租給漁民,後來就乾脆賣給漁民。但是這個地方劃為保護區之後,這些魚塭變有點爭議,但是縣政府做的事情就算有爭議也會變成沒有爭議。因為這個自然保護區是民國七十三年公告的,可是到八十一年的時候,農委會文化景觀審議小組通過將自然保護區提升為自然保留區,但是卻一直沒有公告。沒有公告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提不出這個保護區的完整資料。為什麼提不出來,原因就出在這片魚塭身上。一但提出來,這些魚塭就變成違法的,不是漁民違法而是縣政府違法。關於這個部份,幾年前有位監委,因有人檢舉這個地方亂伐保安林,所以他就來調查。因為開拓這片魚塭的時候,部分的保安林也被砍伐。〈再往外走到樹林邊〉原本這個地方是一個離岸沙洲,離岸沙洲是屬於一個天然的屏障,但是為什麼現在要設置這一道海堤,是因為這個離岸沙洲被侵蝕掉。約十幾、二十年前,原本順著小路走到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還看不到海,要通過一片茂密的樹林,再經過高起的沙丘,走約兩百多公尺才會看到很平坦、很寬廣的一片海灘,然後才是海邊。可是我們現在站的位置,這個海已經到達我們腳所踩的這個位置。因為現在是退潮,我們選在退潮的這個時間過來,如果是大潮期,漲潮時海水可以淹到我們腳下所踩的地方,所以它整個部分都被侵蝕掉了。所以你可以看見兩旁保安林的樹木整棵被侵蝕掉了,因為地上已經被海水所侵蝕、崩塌,所以兩旁的樹根本沒有地方可以站穩,便整棵都倒下來。這個面積因為會一直變動,所以並沒有非常確切的面積能統計出來,但原則上長3.3公里,最寬處約600公尺。可是颱風來的時候,有時候浪大,浪就整個翻過樹林,翻到裡面。為什麼會這樣?時間點要從民國六十八年開始說起,六十八年開始布袋海埔新生地一期開始開發。開發海埔新生地是抽砂、填海、造陸,從六十八年一期海埔地就開始抽砂,然後第二期海埔地民國七十五年又開始抽,又開始不停的抽,在那段期間,因為抽砂、填海、造陸的關係,剛開始受最大影響的就是樹林外高高的沙丘,沙丘的高度就慢慢的降低,那時候尚未侵蝕到樹林,僅是外面的沙丘高度開始慢慢降低、減少。由於抽砂的關係造成砂的流動,每當一個抽砂的大洞出現,它不會留在那裏,沒幾天因為旁邊的沙會慢慢流進去,所以它填平了。所以一直有砂可以抽,很快的就把外面高高的沙丘就給抽掉了。這個情形當時的縣政府不知道曉不曉得?所以當一期海埔地、二期海埔地建好以後,外面還弄一個布袋商港,在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五號的時候開始通航啟用商港。於是形成一個商港突出在海中的情況,就是在一期與二期的海埔地外再建在一個商港,於是造成「凸堤效應」,後來這幾年「凸堤效應」相當的嚴重。等一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來解釋「凸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楊堯珺:在布袋商港這邊的情況是抽砂填海造陸,與「鰲鼓溼地」以當時的犯兵從山上搬運紅土與石堆的方式所造成的溼地似乎可以形成某種對比?

蘇銀添:搬石頭、泥土填海造地?那個地方本來就是一個濕地及潮間帶的地形。

楊堯珺:但是潮間帶的地形,若要從事種植仍然必須進行洗鹽的動作?它是如何進行的?

蘇銀添:台糖當初就是以人工的作為,就如你說的。

楊堯珺:所以當海埔地形成後便從事種植甘蔗、稻米以及養殖漁業的工作。解說員蔡恭和提到在那個濕地地形中有許多經常出沒於甘蔗園中的鼴鼠,可是在溼地的鹽分應該較一般的種植農地鹽份更高,為什麼鼴鼠會出現濕地中?蔡恭和談到「鰲鼓溼地」在形成現今的溼地地形之前,台糖因為京都協定的關係,在種植甘蔗、稻米收成都不理想的情況下,為了繼續獲得政府的補助,於是改種的許多樹,也因此造成「鰲鼓溼地」特殊的生態環境。但是令人真正訝異的是一個原本高鹽分的土壤為何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從事農業的種植?

蘇銀添:所以,我實在很佩服這些事業營利的單位,當它決定要將那裏變成農場,他就有辦法。在海邊種樹,因為鹽份很高的關係,本來就相當困難,所以必須經過洗鹽的動作,而林務局種樹的技術真的是一流的,他就可以在裡面挖一道很深的壕溝,在裡面從事洗鹽的動作。相同的台糖要利用那塊地之前,洗鹽的動作是必須的,否則的話是無法從事農業種植的。
接下來我們就以一個簡單的圖來解釋「凸堤效應」的狀況。在解釋前先介紹一個輕鬆的生物─「把海攤當畫布」的「雙扇股窗蟹」。當潮水退下,沙灘一片平坦的狀態下,不到幾分鐘的時間,整個海灘就形成現在所見到的這個景象。而這種螃蟹在飽足一餐後還會高興的跳起芭蕾舞。我們一般來講,若是帶學生到這一帶做生態教學,最喜歡跳螃蟹舞給學生看,螃蟹舞不是在電視上看的那一種,這是螃蟹真的在跳舞。我們要觀察這種螃蟹很簡單,只要你站在一個地方不動,不到幾分鐘的時間,牠就會大片的出現出吃東西給你看。那牠吃東西的方式,會把嘴巴張開來,然後兩隻螯就會開始挖土吃裡面的腐植質。當嘴巴張開來後牠就揮動兩隻敖不斷的挖土往嘴巴裏面塞,由於牠的腮裡面有水,水就會與牠吃進來的泥土開始進行攪拌。注意觀察牠的嘴巴就會發現裡面有三道關卡一直不停的在攪拌,將牠所吃進來的泥土與腮裡的水不斷攪拌,攪拌之後,要的東西牠就濾食了,剩下的泥土會主動跑到牠的額頭上來,所以當牠不斷在進行挖土進食的同時,牠額頭上的泥球也不斷的在變大。當泥球很大的時候怎麼辦?它不會自己掉下來,牠會停下來,用牠的雙螯將泥球抓下來,抓下來後,牠的腳會抬高,將泥球往後丟出去大約在牠的腳邊,腳放下來後順勢往後踢,如此不斷重複這個抓下來、抬腳、往後丟的動作。這還不是最有趣的,當牠吃完後,牠會停下來,牠的兩支螯會突然往上伸得很直,然後牠的腳同時也會像芭蕾舞者般墊起腳尖,而小女生跳芭蕾所必備的蓬鬆短裙牠也帶來了,牠兩邊各有四隻腳,最後比較短的兩支腳在牠雙螯伸直、腳也提上來後,那後面最短的一對腳會往上拉起來就像是一件蓬鬆的芭蕾舞裙一般。常常從事戶外教學的時候第一次問學生,螃蟹會不會跳芭蕾舞,學生們的回答多半是「不可能」,但是當他們親眼看到牠跳芭蕾舞後,我就會問學生,「那牠們會不會穿裙子」,這時學生的回答就仍是「不會」,當他們都看到牠的裙子後,我就會再問他們「那牠們會不會轉圈圈」,這時候學生的回答就很妙了,一律都是「會」。因為裙子都帶來了,都會跳芭蕾舞了,應該也一定會轉圏圈。可是「不會」。除此外,這裡還有一種最常見的螃蟹就是「角眼沙蟹」,在我們的眼角突然掃過的影子,就是「角眼沙蟹」,又叫「幽靈蟹」。
蘇銀添:所以事實上我們的國土正在不斷的消失當中。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這一部份沙灘的存在,就如眼前所見,沙洲與樹林都已經消失了,只剩下後來興築的堤岸。這就是標準的「凸提效應」。我們的海岸線原本是平坦的,然後這邊是台灣海峽……。

原本在保安林中有一座海防部隊的遼望哨,但是因為「凸堤效應」的關係,約在七、八年前我們看到一個班哨,後來詢問海防部隊才知道這是以前在樹林中的遼望哨,可是當我們看到這個遼望哨時,它已經是在海邊了。五年前公視我們的島的五年回顧再來專訪時,這個遼望哨出現在海邊已經有傾斜的情況。然後今年公視再來拍攝十年回顧的時候,遼望哨已經躺在海中了,距離海邊有一段距離了。
所以在這幾年,我們不要說,很久以前,就五年前公視拍攝時,遼望哨還在海邊,但是才過了一兩年的時間,遼望哨已經在海中了。而現在所見到的它不但已經傾倒在海中,而且漲潮時海水可以淹蓋過整片沙灘。可見這個地方又被快速的侵蝕掉大片的面積。但是,一些專家學者卻喜歡使用空照圖,因為布袋商港要拓港,所以要進行一些環境評估,然後他們就請一些專家拿空照圖來給我看,那個專家說依照這個空照圖來看,這個地方的環境還維持的相當好。但就我所知,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這個地方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這位專家還說這個地方有變大變好?專家對此的回應道「這是因為這幾年的颱風的影響」,我只做了一個回應「我們台灣的颱風是這幾年才有的嗎?」。而高雄港務局有一個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單位「港研中心」,所提出的報告內容,也是說這個地方有越來越好的情況。以公部門的立場而言,究竟是會接受港務局的報告,還是接受我們的說法。他們根本就不會到現場來實地觀察。因為前不久我才到縣政府演講,就是介紹這地方整個生態及環境的變遷。我覺得很納悶怎麼會這樣,所以上午講解完畢後,下午我就帶他們進行實地勘查。結果他們就一直問我怎麼會這個樣子,我十年前來過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的政府官員是這個樣子的,他是憑以前的印象做決策的。當我帶他們實際走訪後,他們都很納悶:二、三十年前不是這個樣子啊?我們的主管單位是從來不實地走訪,只是接受一些報告,然後所有報告都是為了開發,所以送進政府機關的報告中一律說這個地方沒有什麼東西好保護,所以政府相關單位當然相信報告而不會聽我們的聲音,僅是認為這個人又再想辦法阻擋我們的建設。所以我們覺得相當無奈,可是那一次為什麼會找我到縣政府演講,也是因為承辦的單位是我以前就認識的好朋友,他提到:若要談論海邊的地景就一定要邀請某某人來,是最適合的。結果那位請我去演講後,一開始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是一到現場實地勘查後才發現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與想像中的差異實在太大。可是我們的公部門做事方式卻是用想像的、聽取報告的方式執行政策。

楊堯珺:請問我們現在所站的的位置是屬於布袋漁港的哪一邊?

蘇銀添:南邊。

楊堯珺:那我們看見遠方左手邊的那道堤防是什麼?

蘇銀添:那是後來才建的海堤。以前就是屬於沙洲的所在地,而這裡就是八掌溪的出海口。那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在弧形「凸堤效應」的左上邊還未侵蝕到紅樹林僅存的部份,南邊整個都被掏空消失了。因此建立一道防波堤,投擲消波塊。而整片紅樹林僅存的左上方的一小塊就是從這向北延伸一小部份。但是這一小塊能留多久,沒有人能知道。接下來就轉往裡面潟湖的部份,進行解說。

David Haley:是否有漁夫到這裡捕捉野生的牡蠣?

蘇銀添:沒有。這個應該都不是野生的。因為我們外面都是人工養殖的蚵棚。只有很少數的漁民,他是個人的,也不是漁船,他會在這裡找尋一些牡蠣有可能附著的岩石、水泥塊,這些人算是很少數,是屬於經濟較拮据的人,平常如果有空才會出來尋找些野生的牡蠣。我們這邊沒有漁民是專門抓野生的。

David Haley:這個海岸邊珊瑚的生長狀況如何?

蘇銀添:這裡並沒有珊瑚。以前就沒有珊瑚。因為這裡本身就不是珊瑚的棲息地。

David Haley:那牡蠣殼除了人工養殖之外,通常是附著在什麼上面?

蘇銀添:牠會附著在一些人工的水泥塊、消波塊或石頭上。也因為牠會附著在石頭上所以以前人都稱牠「石蚵」〈台語音〉。人工養殖也是因為發現這一種情況,所以由此而延伸的。牡蠣一開始是小型的蚵苗,小蚵苗會附著在大的上面,所以人工養殖的方式,就是將牡蠣殼吊在海中,就像一棟大型的房子,蚵苗碰到就會附著在上面。如果沒有採取人工養殖的方式,蚵苗就會附著在岩石上生長。

楊堯珺:相對於這邊「凸堤效應」的情形,「鰲鼓溼地」的情況有何不同?

蘇銀添:「鰲鼓溼地」並沒有這樣的情形,但是它的問題在於「水源」。因為「鰲鼓溼地」現在被圍的死死的,水如何進入?雖然你們今天過去那裏看到許多水,現在看起來似乎很好,很漂亮沒有問題,因為最近下很多雨。可是如果一段時間沒下雨,那邊就會由溼地變成乾地,這個乾地還不是印度那個「甘地」。因為台糖有設計所謂的七孔水門,但是它的設計是只出不入。裡面的水太多,水門會讓水排出去,可是溼地裡面幾個月沒下雨,快乾了,沒水就是沒水,因為水進不來。所以現在正在做調查希望規劃為保護區,但是要劃為保護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水源」的問題怎麼解決。

林純用:台糖當初設計七孔水門的時候,就是只出不進。

蘇銀添:對,因為當初是要填海造地,所以台糖的設計並無不妥。

楊堯珺:但是裡面現在還有漁塭?

蘇銀添:漁塭只是放棄不用。所以以前一個失敗的政策所留下的證據就在那邊。

林純用:一個美麗的錯誤。

蘇銀添:「鰲鼓溼地」確實也相當重要。它的總面積約1031公頃,其中分為好幾層,有草澤、沼澤、水塘,然後一些所謂的溼地。
往內走回小路,在小路旁邊所見到的,就是原先潟湖的部份。這地方原先屬於較高的沙丘的位置,因此在兩旁仍可以看見許多枯死的木麻黃。這些木麻黃為什麼會枯死?隨著外面的海灘慢慢的流失,因為海水流動的因素,所以有一些泥沙就因此被帶走。原本這地方海水是無法進來的,因為它位處於高潮線以上的位置,然後是種木麻黃的防風林區。慢慢的因為生育地的泥沙被帶走,高度就隨著降低,海水就進來了,木麻黃就死亡了。此外這地方有趣就在於,我們站的旁邊就可以同時看到台灣四種的紅樹林,原本這是要往林內步行約一、二十分鐘,也就是樹林中段的部份才有可能見到台灣四種紅樹林。因為我們所站的位置已經變成一個新的紅樹林的生長區,原本為於高潮線以上的沙灘、沙洲,由於高度降低,降低到變成潮間帶,裡面紅樹林的胎生苗飄出來之後正好在這裡著床生長。誤打誤撞的情況下,這裡一個小點變成台灣唯一一個站著四種天然紅樹林都可以同時被瞧見的地方。旁邊看見許多全白的小點就是「清白招潮蟹」,在全台灣十種紅樹林的螃蟹當中,牠是數量最多、體型最小的一種。當然也有「弧邊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等,以及一般常見的「小彈塗魚」,所謂的「小彈塗魚」並非指它還「小」,而是一種品種的稱呼。另外,平常可以食用的是「大彈塗魚」,兩者品種並不相同。
李正書:所以漲潮時,海水會淹進來嗎?

蘇銀添:會,所以本來的木麻黃就因為海水進來,所以就死掉了。等於說這裡可以清楚的見到植物的衍替與地形的變化。

楊堯珺:請問海水進來會漲到什麼地方?

蘇銀添:每一天都可以漲進來,這是一個內海本來就可以通外海,並非連接的陸地。

楊堯珺:對於這整片地形的變化,是不是有一個說法就是:布袋的地層一直下降,相對造成這種變化?

蘇銀添:這些說法都可以說,但是這種說法變成公部門的說法:就是整塊地層都在降,所有問題都是地層下陷。這是不對的,地是在下降沒錯,但並非所有因素青一色都是因為地層下陷的關係,究竟地下降是因為什麼因素造成的?就像我剛剛說道,這裡是因為抽砂、填海、造陸所造成的。這跟公部門所說的地層下陷根本無關,因為地層下降就是因為超抽地下水。海平面上升雖然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統計,確實有這樣的現象,但是海平面的上升並沒有這麼快速,所以這牽涉的問題十分的複雜。所以由木麻黃沙丘上見到坡度明顯的高度差,就可以得知這個地方的沙正快速的流失,這跟整個往下降的說法是不一樣的。整個往下就是地層下陷,但是沙洲的消失是因為凸提效應導致上面的沙快速流失,這二者有很大的差異。此外這個內海北方有一條溪叫龍宮溪,也是內海非常大的一個出口。以前灘地大的時候,退潮期間往往有許多漁民在採集貝類。

蘇銀添:爭取這條海上的堤防的是一位立法委員,一次我們同時受邀到公視參加直播節目時,他就跟我提到他為這裡的堤防爭取三億的經費,做為他的政績。我回問他,知道他所爭取的堤防是如何蓋的?他回答不出來。像這種堤防,就是將砂堆高然後在外面包一層水泥,而堤防被海浪打壞是很常有的事,所以這次三億,下次六億,在下次隨著物價飆漲,可能要花費十億以上。

蘇銀添:有居民會來挖「紅樹蜆」,現在市面上似乎有個新名稱叫「馬蹄蛤」。野生的「紅樹蜆」就生長在紅樹林底下,因此當許多人挖掘的時候,要鑽到樹底下挖,就會把紅樹林的呼吸根一起砍斷。而縣政府為此就設立一塊警示的彩色照片與標語,更多的人因而知道這裡有紅樹蜆。現在隨著標語上照片的褪色,已辨認不出紅樹蜆的樣貌,而樹林裡的紅樹蜆也沒有了。這裡常成為戶外教學的重點,因為站著就可以見到紅樹林裡主要的四種樹種「紅海欖」「海茄苳」「欖李」「水筆仔」。「紅海欖」的胎生苗很長約有三十幾公分的長度,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會成熟,比人懷胎生子的時間要長。這裡教學的方便性是很好的教學點,卻也是一種悲哀的驚喜。

David Haley:這個圍籬是做什麼用的?

蘇銀添:這裡的圍籬是因為林務局希望能在這裡造林,以阻止人進入。但是這裡連大樹都會被沖走,種小樹有什麼用。其實這裡真正要解決問題就是想辦法阻止沙繼續被帶走。

楊堯珺:但是漁港存在,似乎問題不會獲得解決。

蘇銀添:問題不在於漁港,漁港很早以前就存在了。真正的問題在不斷的抽砂填海造陸。在外面又要弄一個商港,弄這個商港有用嗎?它水深又不夠深,它現在跑的船是五千頓級的。五千噸有多大?高雄港十五萬噸,六輕專用港二十四萬噸。而且這五千噸要漲潮的時候才能進港,退潮的時間又不能使用,開這種港究竟有什麼作用?為了開這種港,把環境壞掉了,但港有用嗎?我覺得很懷疑。

林純用:請問潟湖裡一根一根的是什麼?

蘇銀添:那是養蚵用的。潟湖裡面全部是養蚵。在內海都是固定式的,然後再看海的深淺,淺的地方是「平掛式」,深的地方是「吊掛式」。外海因為水太深所以都是「浮棚」。這裡都是內海,所以都是固定式的。如果使用「浮棚」的,海水一退潮就……。此外,現在台灣的海岸線都被這種消波塊圍住了,這很悲哀台灣迷信消波塊。但是一個海岸看到削波塊就表示這個海岸已經再見了,已經完蛋了。因為消波塊,俗稱「肉粽」,有一個厘諺「台灣人不用賺錢就有東西可以吃,因為台灣被肉粽圍住,而肉粽永遠吃不完。」消波塊有什麼好處,在內海因為沒有海浪,所以根本不須要消波塊,外海波浪打到消波塊不是不見了,而是波浪反彈,接著遇到後面的波浪,兩個波浪打在一起會變怎樣?就變成漩渦,往底下一直掏,然後放消波塊的地方漩渦又很多,所以就會一直掏深,越來越深消波塊就會一直往下沉,就要再丟新的消波塊。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真的是可以親水,但是我們一直講親水,我們卻沒有辦法親水了,因為海底越來越深。可是為什麼要繼續放置這個消波塊,這只有中央級的民意代表才有權利決定來做這些東西。這些都是錢,而放置消波塊的理由就是為了保護堤岸。但內海需要保護嗎?風平浪靜,一點浪都沒有。但這都是錢,一塊消波塊價格從八千到一萬二之間,看看這一整排的消波塊,誰不想賺,這又需要花多少錢?

David Haley:這些做法是為了誰的經濟?

蘇銀添:對,這是為了所有人的經濟嗎?很多都是為的特定人士的經濟。像這些消波塊就是為了那些民意代表、中央級人士的經濟,他們不能不丟,因為沒有丟就沒有錢。但是內海需要花這些錢嗎?若我說的問題他們聽不進去就算了,可是這個內海有需要嗎。經濟是誰的經濟?這是重點。今天如果是所有人都可以賺到錢,我沒話說,反正明天會怎樣是明天的事,大家如果都不想那就算了。可是大家也沒有賺到錢?就是有些破壞沒關係,但是大家如果都能賺到錢,而且心甘情願的話,那就算了。可是我們很多破壞都是為了財團的利益,而不是我們個人的利益。若我們這個地方被破壞,而地方的人有得到利益那就認了。可是在地人並沒有得到什麼利益。整個環境破壞掉後,原本就是靠這片土地在生活的,養牡蠣會不會出問題?養殖漁業會不會出問題?他們沒有得到利益,可是原本要生活的工具會不會就沒有了,那這些錢到底是誰在賺?就是有能力賺這些錢的人,也不是我們這些人。

蘇銀添:反凸提效應,就是計畫在八掌溪的北岸再蓋一座凸堤,因為凸堤效應就是南邊掏空,北邊淤沙。我們這裡就是因為布袋海埔地與布袋商港,造成沙洲流失,所以若是在八掌溪的出海口,再造一座凸堤,照這個理論就是八掌溪出海口被掏空沒關係,因為它常常要疏濬,所以讓它自然掏空,然後將沙帶到北岸界就是這片紅樹林所在的沙洲,將沙洲補回來。理論上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行動前應該要請專門的單位像成大,它可以做水工模型試驗進行評估是否可行。我前不久才幫縣政府的二級主管上課,他們已經很感動了,想說怎麼會這樣。可是讓我更激動的是,你們這些有權力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人怎麼會連這些情形都不知道,實在很不可思議。其中有權利,又願意解決這些問題的,究竟有幾個?有一次監察委員到這個地方來,好不容易抓住這個機會我趕快簡報,他聽完後跟助理說這個很重要,回去後一定要趕快處裡,但是他回去後就沒有消息了。所以真的很希望有一些一級主管真的願意來聽,並且願意有一些行動。

閱讀全文



 
^

Powered by Blogger嘉義縣 2008 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格 by 2008北回歸線藝術行動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